為何古人吃完飯放下碎銀子就走,店小二卻從不清點,也不攔住呢?

2024-04-07     花峰婉     反饋
2/4
當時只要是做生意的商販,都會提供專用的剪刀和稱重用的器具——戥子(專用於稱重錢財和貴重物品的稱)。

雖然時代比較落後,但這種錢稱非常的精細,誤差甚至可以把控在幾十毫克之內,所以銀子的重量衡量標準是非常的嚴格的。

除了銀兩的重量外,商家也會根據銀兩的重量和成色來具體計算銀子的價值,這樣的經驗就和我們分辨人民幣的真偽一樣,時間久了也就會積累不少的經驗。

不同成色的銀子就代表著不同的價值,而價值最高的一般都是官銀,因此商家都會仔細的進行鑑定,以確保交易的公平性。

只有一些需要支付大額的款項時,才會有整塊的銀兩齣現,這一點就和我們不想身上裝著零錢的感覺是一樣的。

而將整塊銀錠剪切成小塊的時候,就是為了找零錢或者更加方便使用,剪切後或者交易剩餘的零碎部分都可以被稱為碎銀子。

等到手中的碎銀子數量過多的時候,也可以自己融化或者用同樣的價值去官府進行回收。

同時,在市場上也會有一些小商販或錢莊,提供所謂的換錢服務,但這樣的行為則會被抽取一些差價,所以只有人們在日常交易急需找零的情況下才會去「換零錢」。

平民的收入

雖然在明清時期,銀兩的流通得到了極大的提升,但整錠的銀子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是非常少見的。

大部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,用到的都是銅板,只有一些生活條件比較好的百姓才能夠用到銀兩,並且也都是些極小的散碎銀子。

其中還是因為白銀的稀缺性,畢竟明清時期的官員俸祿也才開始使用銀兩的方式結算,一些七品的官員一年的俸祿除了補貼外,也只有十幾二十兩銀子。

所以就算是一吊錢對於普通的百姓來說都是非常貴重的,一些銀兩在找不開的情況下,也會用銅錢的方式來解決,隨身帶著半吊子錢就源自於此。

從明清時期的經濟上來看,購買力由於農業生產力的不足,一直都非常的低下,人均的年收入都不到二十兩銀子。

在這樣的計算下,每天的收入也只有幾十文錢,按照一家四口人來說,這樣的收入標準基本上是入不敷出的,所以清朝時期老百姓窮困的生活也是一種常態。

而這也要歸咎於清朝中期的人口爆炸,尤其是窮人的人口短時間內劇增,在青壯年數量基本不變的情況下,生產力一直處於暫停增長的狀態。
奚芝厚 • 58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22K次觀看
奚芝厚 • 3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4K次觀看
福寶寶 • 40K次觀看
奚芝厚 • 2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1K次觀看
喬峰傳 • 3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3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5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32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2K次觀看
奚芝厚 • 1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6K次觀看
花峰婉 • 2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14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7K次觀看
奚芝厚 • 2K次觀看
呂純弘 • 4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2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12K次觀看
舒黛葉 • 22K次觀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