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向你借錢,先不要著急問「借多少」,聰明人都這樣做

2024-01-16     任我行     反饋
2/6
更何況,馬強根本就不想借給劉偉這麼多,但他第一反應就問「借多少?」,顯然大錯特錯了,為什麼? 「借多少」一出口,就失去了拒絕借錢的絕佳機會 面對多年朋友開口借錢,馬強上來就把話題集中在「借多少」這個問題上,給劉偉的暗示是:能借+沒準還想多借給我點,這麼一想,劉偉立馬提高了期待。 可問完的結果卻是,只給個零頭,劉偉的期待,一下子從巔峰跌到谷底。他會想:你如果一開始就不打算借,幹嘛問數額呢?既然問了,起碼借一半也行啊,只給個零頭……打發要飯的呢? 最後,結局很可能就是,馬強雖然也借錢給劉偉了,但同時,也失去了原本可以收穫的人情,吃力不討好;而劉偉,就算拿到了錢,也覺得受了侮辱,心裡不痛快。

借錢時,每個人在對方心裡,都有一個對應的「情感數額」 中國自古以來,就是個人情社會,不論是親戚,還是朋友,在各自心裡,說白了,都或多或少與某個具體數額掛鉤,這與親疏遠近、人品利益有很大關係。 親戚關係近點的、朋友交情好點的、人品可靠的,願意借的會多借點;關係遠的、沒那麼交好的、人品差點的,願意借的會少給點。 比如,平時聯繫少的同學朋友,突然來借錢,我們心裡頂多借個四五千,對方能還則還,不還也就不指望了;而平時聯繫較多的親戚借錢,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,大幾萬的也會借,但太多了自己也會心疼,還得天天想著對方什麼時候能還。 當然,這個「情感數額」,只有我們自己知道,是不能拿到檯面上對比的,否則就成了很不講情面的事兒。因為,你在別人那裡,同樣也有個「情感數額」。